印巴空战的账,印度始终没忘。被歼-10CE短时间内击落3架阵风、1架米格-29、1架苏-30,这笔耻辱账,印度铁了心要找回来。奈何“光辉”不光辉,阵风也给不了底气。于是,老盟友俄罗斯又成了新希望。
细看印度打的算盘,表面上是买飞机,背后却是补短板。米格-21、米格-27停在基地里生锈,歼-10却在边境空域上空挥洒自如。印度的“空中短板”早就扒开底裤了。再加上边境摩擦,不出事才怪。
这次,印度眼里的宝贝变成了苏-35和苏-57。听说俄方不仅愿意组装,还“破天荒”抛出“产能翻倍”、“部分技术转让”这些大礼包。普京甚至放出“开放源代码”的口风。什么信号?
很简单,俄罗斯这次异常主动,说明它自己有难处。俄乌冲突拖垮供应链,航电、轴承都指望不上的时候,谁能给现金、给市场,谁就是“新兄弟”。有关消息显示,俄方承诺3年内帮印军凑齐两个大队——量上来了,账就能平?问题远不止于此。
对印度来说,苏-35和苏-57绝对是硬菜。苏-35虽不是“第五代”,但对现有印军装备是“降维打击”。苏-57虽然距离美制F-22、歼-20还有点差距,但以印度水平,这已是跳级挑战。技术授权、国产组装一叠加,对印度军方来说这是“括号升级”,拿到手就有了“边境自信”。
有了这些新飞机,印度会怎样?显然,是自动膨胀。试拔中方防空网的“牙”,扩大空域巡逻,搞点“远程压制演练”都是意料之中。苏-35的格斗能力,苏-57的感知半径,配合无人机、侦查节点,给边境一线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所以说,这不仅是加飞机,更是加杠杆。
中方长期的空防体系原本是压得住印度的。有歼-20、红旗-9坐镇,边境上有威慑。这批新货送到印度手里,中方就得多道防线、多点布防,多加一道保险。常态化巡逻、反制无人机、侦查预警,这些都是直接成本。一旦边境摩擦升级,耗的不只是军费,更是战略主动。
再说普京这步棋。有人以为俄罗斯只是缺钱,想卖点武器补贴军费。但你想简单了。对普京来说,这种“技术转让+授权组装”,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账,而是地缘博弈的筹码。一边跟中方拉“战略合作”,一边用“新装备”拉印度,还能把西方的军工危机部分转嫁出去。俄乌战场要交货,印方能给订单,还能帮忙搞点替代零配件,双赢。
可惜,赢的不止俄罗斯。莫迪又变回老一套“左右逢源”。对美说我是“民主先锋”,对俄说我是“老铁”。这次用军购,把边境矛盾升级为“战略博弈”,等于手里多了个大牌。西方乐得看热闹,看看中俄是不是“同室操戈”。
历史早有答案。冷战末期,苏联拉越南牵制中国,如今轮到普京拉印对中。中俄虽是战略伙伴,没“不可分割”的情谊。俄方一边合作一边平衡,只为留住外交空间。印度要壮胆子,俄罗斯正好借力打力。看似一笔军购,实际上是新一轮平衡赛。
对中国最大威胁不是什么新飞机,而是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。印度军力升级,摩擦不会减少,反而会常态化、高频化。无人机、火力侦查、空域大规模巡逻必然增加,中国的应对压力直线上升。背后更关键的,是中俄彼此的“信任红线”:哪里算共赢,哪里是背刺?
如何应对?三个字:未雨绸缪。边境方向得加速部署歼-20、红旗-22,多开发“无人+有人”的协同战法,提高反应效率。和俄罗斯沟通持续升级,不能让其完完全全倒向印度。贸易联演、经济合作同步走,争取握住战略平衡点。边境基础建设也不能松,保持势能优先权。不只是应对军机,更是防止战略被动。
还有一个陷阱需要警觉——不要卷进“军备竞赛”。印度想拉着大家比装备,新飞机、新战法一轮接一轮。中国的目标一直很清楚:边境要稳定,局势要可控,旁人要搞事情,就得让他知道什么是“硬底气”。
说到底,印度野心有多大,中国心里有数。俄罗斯想搞战略突破,也不是一天两天。双方合谋,对亚洲局势是场新考验。对中国来说,不止是边境摩擦这么简单,这是一轮“战略平衡”的深层挑战。
值得一提的是,俄罗斯承诺的苏-57订单能不能完成还是问号——自己家都不够用。莫迪也一贯在美俄之间“脚踩两只船”,真落到关键时刻,还得看美吹不吹关税、俄能不能供应足。更不用说印度空军能不能用好这些装备,还未可知。
最新这波操作,等于为中印边境扔了一颗“定时炸弹”,也是对中俄关系的又一次考验。真正的较量,才刚开始。
合法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