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脾不好生湿,肾火亏则阳痿。有一个千金方,能把骨缝深处的湿邪去除,肾火足了,自然能重振雄风。有网友问,脾不好该怎么补肾火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实则藏着中医里脾与肾之间的深层联系,得从根本上理清楚其中的逻辑,才能找到合适的调理方法。
图片
首先得明白,脾和肾在人体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,又有着怎样的关联。中医认为,脾主运化,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,并输送到全身,同时还能运化水湿,不让多余的水分在体内堆积。而肾呢,藏着肾阳,这可是全身阳气的 “根”,能温煦全身脏腑,包括脾。要是脾不好,运化水湿的能力变弱,湿浊就容易在体内停留,形成脾湿。这些湿邪不仅会困遏脾阳,还会逐渐深入,甚至潜藏在骨缝之间,消耗肾阳。这时候如果不管脾湿,直接去补肾火,就像在潮湿的木柴上点火,不仅烧不旺,还可能让湿浊和火气纠缠在一起,反而加重身体的不适,比如出现腹胀、舌苔更腻,甚至上火等情况。反过来,肾阳不足的话,脾得不到足够的温煦,运化功能会更差,湿浊也会越来越多,形成恶性循环。时间久了,肾阳被湿邪耗损,无法温养宗筋,就可能出现阳痿等问题。清代医家陈士铎在《辨证录》里就说过:“脾湿不去,则肾阳难以升腾,徒补无益,反生壅滞。”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,脾湿不除,补肾火多半是白费功夫,甚至可能起反作用,更别说让肾火充盈、重振雄风了。
那到底该怎么调理呢?关键在于先解决脾湿的问题,尤其要去除那些深藏的湿邪,再适当补肾火,让两者相互配合,而不是顾此失彼。前面说的千金方,就是这样一套思路,既能健脾祛湿,又能温和地补肾火,由党参15g、白术12g、茯苓9g、炙甘草6g、干姜3g、陈皮6g、砂仁6g、肉桂3g、炮附片3g、炒薏米9g这 10 味药组成。具体来说,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是经典的四君子汤,能补气健脾,从源头减少湿浊生成;炒薏米性子温和,能帮忙健脾燥湿,还能深入肌腠之间,把藏在骨缝里的湿邪慢慢透发出来;陈皮和砂仁能理气,让脾胃的气机顺畅起来,避免湿浊堵在那里,砂仁还能开胃,改善因为湿阻导致的腹胀、没胃口。有了这些药先把脾湿理顺,尤其是把深层湿邪逐步清除,接下来温阳的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。干姜能温脾阳,给脾添点 “温度”,让湿浊更容易被运化掉;肉桂和炮附片则是温补肾阳的关键,肉桂偏于温通,能把火气引到该去的地方,炮附片偏于温化,能驱散寒湿,两者搭配,就像给肾阳添了 “燃料”,慢慢升温,又不会太燥烈,让肾火逐渐充盈。
不过,这个方子的用法有不少讲究,得特别注意。炮附片有毒性,需要提前单独煎煮 30 分钟以上,确保安全;砂仁、肉桂的有效成分容易挥发,要在药快煎好前 5 分钟再加进去;其他药材先加水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分钟,取大约 300ml 的药汁,每天一剂,分早晚两次温服,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喝,连服 7 到 10 天作为一个疗程,具体还要看个人情况调整。
当然,这只是一个通用的思路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,具体情况也有差别。比如有的人湿浊特别重,舌苔又厚又腻,可能就需要再加些藿香、佩兰来增强祛湿效果;有的人肾阳亏虚得厉害,总是怕冷、夜尿多,甚至已经出现阳痿的情况,可能就得适当增加肉桂、炮附片的用量;要是还有口干、容易上火等阴虚的症状,那温阳的药就得少用,免得伤了阴液。
所以说,中医调理讲究的是 “辨证施治”,没有当面诊断,没看过舌苔、把过脉,就不能准确判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。要是你也有类似的问题,千万别盲目照着方子吃药,最好找专业的中医师面诊,让医生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调整药方。毕竟,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,千人千方,这样才能既安全又有效地解决问题,真正做到去除深层湿邪、补足肾火,实现重振雄风的目标。
总之,脾不好的时候想补肾火,一定不能心急,得先把脾湿调理好,尤其是那些藏在骨缝里的湿邪,让脾的功能恢复正常,再循序渐进地温补肾阳,这样才能让身体真正受益,从里到外都透着健康的暖意,肾火充足了,精力自然充沛。
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亚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杏仁弘道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合法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